朱元璋乃最底层的草根出身,讨过饭,当过和尚,对如此之多事必躬亲的政务,也许并不觉得有多么麻烦和劳累。但等到朱元璋过世,他的已然由凤阳乡巴佬一跃而为金枝玉叶的皇子皇孙们,根本不可能像这个凤阳老农民看家护院那样兢兢业业地看护朱家的天下了。一旦这些继承者们也要像朱元璋那样事必躬亲,他们必将天天陷入永无休止的文牍之中,皇帝必将成为帝国最辛苦、最没有私人幸福生活的“劳模”,这显然不是朱元璋的继承者们所乐意做的。这个前提之下,内阁和太监的重要性就呼之欲出了。
内阁就是皇帝的秘书机构,那些称为内阁大学士的文官,究其实质,就是皇帝的秘书。论品级,内阁大学士为五品,而六部尚书一般为二品,二者相差好多个等级。朱元璋时代,这些内阁大学士的确只能算是为皇帝提供服务和参谋的秘书,顶多算是顾问——皇帝遇到不清楚的事情,可以随时问问他们。皇帝要批示的文件太多,忙不过来,就由皇帝口授,内阁大学士们记录下来,这就叫“传旨当笔”。那时候,由于皇帝事事关心和精明过人,内阁大学士在帝国政治生活中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
朱元璋这个凤阳农民建构他的朱明帝国政治体制之初,大概也就是想通过皇帝在内阁大学士们的参谋与顾问之下事必躬亲,从而实现高度的中央集权,以避免历代都有的丞相坐大、威胁主上的局面。但是,正如西谚所说,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一样,内阁体制不久就因朱元璋的继承者们自身的原因而渐渐走样。就好比一个接一个地照猫画虎,到后来就会出现离虎的真实面目相差得不可以道里计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