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文献记载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即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而成。宋朝欧阳修《蝶恋花》中“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字句就反映了这种庭深似海的建筑组群,追求井井有条、整齐不紊,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长期统一、团结和稳定的愿望,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显著特征。
多座建筑围绕形成一个大的院落,在布局时,又十分强调中轴对称,这与中国人自古以来顽强深厚的空间意识和文化观念有关。上至帝王的宫殿、坛庙、陵寝,中到衙署、寺庙、宫观,下至四合院式民居,无一不是这种均衡布局,以表现统治者至高无上的威严和宗教教义的庄严肃穆、礼敬崇高。
在色彩搭配上,中国古代建筑主要的特点之一是采用了绚丽与雅淡相结合的色彩,艺匠们在把建筑装饰与保护木材结合起来的过程中,广泛地使用了木漆和桐油,后来又根据需要加入各种植物颜料,配制成颜料,绘制出不同色彩的彩画。
中国古代建筑中对色彩的运用还与阳阴五行说有关。古人认为色彩的分类皆与五行说相应,春天为青、方位为东,夏天为赤、方位为南,秋天为白、方位为西,冬天为黑、方位为北,黄色相当于土并位居中央。在这种观念下,建筑装饰在使用色彩时非常谨慎。宫殿、坛庙建筑以红墙黄瓦,衬托着绿树蓝天,显得分外辉煌壮观;屋檐下的阴影部分,室内梁、柱、天花板上绘有精美彩画,使整个建筑光彩悦目。民居、道观和园林,或为白色粉墙、青灰瓦顶,与青山绿水相掩映;或土墙青瓦,与岩影土色相协调,形成朴素淡雅、返璞归真的和谐意境。